(教養可以這麼輕鬆/作者:快樂中心 王瀞儀 老師 http://www.happy-house.com.tw)

  如果將模仿型的人比喻成「在沙地上寫字」,那認知型的人就可比喻成「在水泥地上刻字」了!沙地擁有容易被環境改變的特性,水泥地則需要經過破壞、加工處理、再生技術...等等,才能重新寫上字。這些「字」代表很多意義,諸如:做人處世的態度、教養規矩、對事物的價值觀...等認知思想。

  父母或引導者事後再次修正先前之不當言詞或觀念時,比較容易被模仿型的孩子接受並且進行自我修正和調整(需要配合正確的引導技巧),但卻很不容易被觀念已經穩固的認知型的孩子所接受,當然也就甭提還要進行修正或行為調整。

  倘若你的孩子在先天個性上檢測出來是為「認知型」的孩子,在教導這類孩子時,請記得管教者要採取「多留退路」的教養方式。

  像在口頭教導上,我們告訴孩子:「在圖書館要輕聲細語,可是若是在其他需要大聲的地方就要大聲,並不一樣。」千萬別只在圖書館告訴孩子:「你要小聲一點。」卻不告知孩子此時需要小聲的原因,當然若你說:「我們現在在圖書館,要小聲一點。」還會有一半的機率,孩子在需要大聲的場合,也小聲行事...,此類孩子誤以為他本人必須輕聲細語,而將「輕聲細語」視為定律。

  如果你常常告訴認知型的孩子:「不能拿刀子割人!」這句話看似沒問題,但你今後也別再奢望孩子成為一位很棒的外科醫師。正確你可以說:「不能拿刀子“亂”割人!如果亂割人會觸犯法律!像是犯了“傷害罪”這些,更可怕一點或許讓別人失血過多,變成“殺人罪”!而且別人會很痛。(需配合法律條文或新聞案例加以說明)」如此不但能夠讓認知型的孩子了解不能亂割人的具體原因,也能夠留下後路,因為將來孩子若有心成為外科醫師時,他們的教授將會告知醫師不牴觸的特別法律規範。

  將年紀降低一點,教導認知型的幼兒時,若在吃正餐前是不能吃零食,請勿直接告訴孩子:「不能吃!」而必須囉嗦一點,告訴孩子:「吃飯前一個小時不能吃零食!但如果待會吃完飯,就可以吃零食囉!」比較差一點是告訴孩子:「現在還沒吃完飯,所以不能吃零食,但如果待會吃完飯,就可以吃零食囉!」

  上段的後兩句有何差別呢?若你告訴孩子的是最後一句,一定會惹上這樣不少麻煩。孩子吃完午餐後並未吃零食,而在吃晚餐前準備吃零食,你告訴他不能吃零食時,他將會告訴你:「可是我“剛剛”有吃完飯啦!」雖然他指的是中餐,而且已經隔了那麼多時間,但對於時間長短沒啥概念的幼兒來說,這樣真是秀才遇到兵、有理說不清了!但若加上“前一個小時”這些字眼,順便教導孩子認識時鐘,可謂一舉兩得!

  對於認知型的孩子說話時,可以多加形容,千萬不要嫌一時的麻煩,而讓日後在教養上更麻煩!而且要多些具體理由,多留退路,免得有一天被孩子千萬個為什麼給問倒囉!

※若要建立具體留退路的正確管教尺度,歡迎參加「快樂父母班」!想知道孩子的先天個性是什麼類型?請參加「先天智慧評量」。

---尊重智慧財產權,所有文章轉貼需經原作者同意,或以引用方式註明原作者、出處,請勿觸法!-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快樂瓜媽~王瀞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